青砖黛瓦的露天小院里,炭炉上的茶壶冒着氤氲热气炒股配资在线,三五好友坐在一起谈笑。古朴的炊具和诱人的小吃,加上庭院内绿意盎然的景观,将“氛围感”迅速拉满。“有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悠闲。”来自广州的林女士在石坪村体验围炉煮茶后,拍照发朋友圈分享。
石坪村是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桂联村下辖的自然村,就在两年前,这里还饱受土地闲置、房空、人荒等问题的困扰。如今,经过整村运营,石坪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更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,实现寸土生寸金。这一切都源于一项改革探索。
2022年以来,连山按照“农文旅体康”融合发展的构思,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运营,通过流转、入股、托管等多种方式,在石坪村探索农村“三地活化”改革,系统盘活农村承包地、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“三块地”,推动山区农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能,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、打造了新样板。
化零为整
生态资源“握指成拳”
石坪村曾经只有瓦房旧居,全村仅300多人,外出务工人员就占了30%以上。
桂联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邓秀清介绍,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提高,石坪村村民都建了新房,30多栋老房子便闲置下来,有的闲置时间超过了20年,大家觉得修缮费钱,拆了又可惜。原来的承包地由各家独立耕种,由于村民外出务工,大片耕地一度处于丢荒状态。
昔日的石坪村,是连山广袤农村的一个缩影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书记许崇砚介绍,连山位于粤北山区,素有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之称,土地地块小而分散,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,青壮年人员多外出打工,土地易撂荒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有效实现乡村振兴,是连山长期思索的重大课题。
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,关系国家粮食安全、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。国家陆续出台重要文件,就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。部分地区在“三块地”改革中,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。
“经过充分论证,我们立足自身实际,决定整合碎片化资源,将最大的劣势变为优势。”许崇砚介绍,2022年,连山以石坪村为切入点,开启了农村承包地、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“三块地”资源活化利用的改革探索。
为此,连山引入投资开发企业负责石坪村“三地活化”项目的具体实施,建设内容包括活化30栋闲置民居、300亩耕地,培训雇用30名本地村民管家。
整村运营的前提是整体掌握村庄的资源。石坪村经济合作社发挥管理、服务、监督和协调作用,从农户手中有偿整合土地资源,然后统一流转租赁给运营公司。运营公司采用“ECPO”(工程施工设计+采购+施工+维护)模式,对“三块地”进行开发运营,并在现有建设规模的基础上,对民宿、承包地、农家小炒、壮瑶医药馆等进行策划招商。
瞄准闲置土地资源,地企携手从“整村运营”理念破题,从规划到建设、从招商到运营,将碎片化的资源整体打包、碎片化的经营统一管理,为石坪村导入产业支撑,力求实现“企业能盈利、乡村能发展、集体有收益、农户可增收”多方共赢的目标。
统一运营
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
整合土地,只是开始。在准备好的沃土之上,引入什么样的项目“苗种”,如何引导“浇灌”它成长,至关重要。当潜力被充分释放,“三块地”才能真正焕发价值。
运营公司与当地党委、政府经过充分沟通,从石坪村的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出发,以系统长远的眼光设计经营方向,探索村落开发的路径。
“我们坚持运营前置,围绕运营的需要来开展相关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。”石坪村“三地活化”项目负责人丁球凤说,这样可以让乡村建设有明确的方向,让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有清晰的商业逻辑,同时也能有效减少重复建设、降低成本,加快乡村建设。
石坪村“三地活化”项目的首要目标是,利用本身的资源禀赋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,打造集文化部落、民宿乡宿、壮瑶医药、特色餐饮、休闲运动、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,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创的共生共荣。
在文创项目建设上,目前,石坪村已完成文化长廊壁画,以及瑶族婚礼、壮族铜鼓墙画创作,并利用旧青砖和瓦片、坛罐、原木建设了一批文创围栏,错落有致地点缀布局在村子里面,让村庄更有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,更加令人向往。
变化远不止于此。本着修旧如旧的规划改造思路,曾经破旧不堪的老房子,通过修缮、加固、改建,改造成独特而诗意的民宿,咖啡屋、酒吧、公共餐厅等实现对外营业,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业态更加多元;一个个“四小园”星罗棋布点缀在房前屋后、村头巷尾,宛如一幅幅小而精、绿且美的田园画卷。
与此同时,原来的“补丁地”变成“整块田”,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。在保证水稻种植的基础上,打造梯田花园吸引更多客流,休闲观光、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。
随着沉睡的乡村资源被“唤醒”,石坪村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,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。不少大湾区和周边省份城市的游客慕名来这里体验慢生活,住进原汁原味的乡村民居,走在古朴的村道上,能看得到蓝天白云、莽莽青山、金色梯田、游鱼碧水。村里月月有变化,一年更比一年好,老百姓看在眼里,喜在心中。
共享共赢
为农户带来真金白银
石坪村“三地活化”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联农带农惠农,以“三块地”活化利用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。
“边角地整合起来就能收到租金,村民不出门在家乡也能就业,家门口卖瓶水都能赚钱。”邓秀清说,石坪村村民可通过出租闲置民居、耕地获得长期稳定的租赁收入,30名本地村民管家可获得工资收入。随着客流进入村庄,村民还可以通过出售特色农副产品增加收入。此外,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也尽可能招用本村合适的民工,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。
村民尝到甜头,对“三地活化”改革更加支持,一些村民见状也纷纷回流家乡,寻求发展机会。
35岁的村民王敏丽便是其中之一。她放弃在连山县城的工作,回到家乡石坪村成为一名乡村管家,工作内容包括庭院和酒吧管理、会议场地布置等,每天工作8小时,工资每月2500元。“这里环境挺好,很舒适,最重要是离家近,照顾家人更方便。”王敏丽说。
20岁的村民蒋新宇负责运营咖啡屋。上岗前,运营公司安排了专人对她进行一对一指导,传授咖啡制作技巧,如今她已从零基础新手成为一名合格的咖啡师。
“让村民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,我们为他们赋能。”丁球凤说,在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尤其是外地人的情况下,培养一批本土人才尤为重要。运营公司建好平台,让村民返乡能够就业,并开展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。目前,乡村管家首期培训已经完成,接下来还将继续开展,培训内容涉及招待、讲解、烹饪等方面。“村民肯干就能赚钱,公司不用从外地招工,可以降低运营成本,实现互惠互利。”丁球凤说。
“三地活化”项目不仅为村民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,还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。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如今成为乡村管家,可以为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做解说,带领参与研学活动学生在田间体验农耕文化。身份的转变让村民更有自豪感,建设家乡干劲更足。
资源整合、统一运营、利益共享,“闲地”变“热土”点燃乡村发展的动力。破土而出的,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。
撰文:苏晨黄津韦月朝李先觉
摄影:曾亮超炒股配资在线